我們需要怎樣的航運中心?
2014-02-21 17:15:12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航運項目建設之窘狀
那么,上海在通往國際航運中心的道路上走得比較艱難的原因何在呢?
筆者認為,有關部門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似乎并沒有非常明確的定位和系統的頂層設計,而只是抓住一些零散的項目。即便是那些零散的項目,不少也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除了吞吐量還是吞吐量。我們可以從一些具體項目來加以分析。
1.船舶登記是一個從交通部到上海市都十分重視的項目,先后出臺了特案免稅注冊、洋山保稅注冊以及最新的自貿區注冊。然而,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船舶注冊高歌猛進,洋山保稅登記卻效果不佳。前者在2013年底分別達到8600萬和7360萬總噸,后者數字保密,筆者估計有十幾萬總噸,數據顯示截至 2011年底,上海海事局在冊登記的國際航運船舶數量(包括特案免稅船舶)為380艘、935.3萬總噸,跟香港和新加坡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在特案免稅注冊政策沒有收到預期效果之后,沒有反思深層次原因就推出了類似的洋山保稅注冊,結果仍舊遭到市場的冷遇。更有甚者,前些年進來的船東現在想賣船時才被告知,要補交稅款,F在推出的自貿區船舶注冊,其實質和特案免稅并無區別。其實船舶注冊數量并不是國際航運中心的特征。倫敦的注冊船舶數很少,連巴拿馬、利比里亞的一個零頭都不到。但沒人會認為巴拿馬和利比里亞是國際航運中心。
2.世界級航運企業總部多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中國的大型企業總部多在北京,看起來上海街頭的航運公司大牌林立,其實這些都是人家設在這里的基層代理機構,連營運決策機構都不在這里,更不用說戰略決策層面的了。上海就是那些跨國公司的物流配送站、船舶與貨物總代理、船員招募和管理站。
3.船用保稅油供應對于港口城市來說,是一個重要性不亞于吞吐量的指標。新加坡2012年供應4250萬噸,上海估計在200萬噸左右,而上海港的貨物吞吐量是明顯超過新加坡的。2011年春天,筆者就完成了上海船用保稅油市場開放政策的研究報告,并經過了幾乎所有管理部門參加的“三堂會審”,但事情推來推去,三年過去了,仍在研究中。
4.海事仲裁仍然以倫敦、香港和新加坡為主。盡管我們也曾高喊要把海事仲裁搞上去,新的海事仲裁院也隆重掛牌成立,但國際海事仲裁為什么不選擇中國內地?一句話,仲裁制度不改革,海事仲裁就不會有起色。
5.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報告寥寥無幾,不得不大量引用國外數據庫,甚至抄襲外國咨詢報告。獲得國際航運市場認可的指數也是鳳毛麟角,卻出了不少沒有實用價值的指數。
6.隆重推出的中國自主產權格式合同,由于不符合國際航運市場的實際需求,而乏人問津。舉個例子說,“當中英文出現歧義時,以中文為準”。難道讓老外都要先學好中文再來用我們的格式合同?
7.高端航運服務業(船舶經紀、金融、保險等)大部分業務基本以離岸模式為主,上海只是其市場和利潤的來源,但成交、結算等多在海外。不僅是外匯管制、稅制等掣肘,各式各樣中國式資質要求也把許多航運服務業推向境外。
8.航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發展步履艱難,連管理部門也對此保持距離。法律和監管的缺位,導致航運衍生品交易日趨山寨化。非專業的設計和交易規則不能得到航運界的認同,導致交易越來越變得邊緣化,一群與國際航運無關的人在玩中國特色的航運金融衍生品,對航運實業沒有幫助。
9.2009年12月在天津成立了中國首家船舶產業基金,其操作方式令業界愕然,結果給投資人造成了巨大損失。
10.二手船買賣的法律交割仍在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操作。早在2011年前后不少金融機構試圖突破這個看似最簡單的環節,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銀行舊規的壓制下,這些努力都失敗了。
11.盡管政府出臺了各種人才政策,但認定人才的標準依然是文憑。不少優秀的船舶經紀人和其他航運實務人才就因為學歷不符合要求而不被認定為人才。
12.在對郵輪產業沒有清晰認知的情況下,所謂的“郵輪經濟”被熱炒,各地紛紛出招爭搶郵輪母港的身份。然而,只見到氣派的郵輪碼頭拔地而起,而沒有商業房地產因素的郵輪碼頭,焉能不虧?各地港務公司憑借天然的壟斷地位爭奪郵輪服務產業的蛋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碼頭服務外,其他郵輪的服務并沒有如愿落到“地主們”手里。其實,這個行業真正能賺錢的是郵輪建造和船東,但那么多年過去了,未見一艘現代概念上的中國豪華郵輪誕生。
總之,筆者以為,首先要給自己的航運中心定好位,然后才談得上去追趕倫敦、新加坡和香港,要知道有些指標需要追趕,有些指標根本不需要追趕,而有些指標無法追趕。
缺乏頂層系統的設計、只以零散項目進行航運中心建設,結果便出現了航運政策的土豪化和山寨化,比如要求航運經紀人和執業律師一樣,要考試通過方可執業;各種官方或準官方機構,以各種理由增加航運交易成本,降低了航運交易效率;政府花費了大量研究經費,有時換來的卻是缺乏實用價值的空洞論文。五年過去了,連一個專業的航運門戶網站都沒有,進入上海港的外輪需要了解上海的航運服務,要么要依靠外國資料庫,要么要依靠上海的船舶代理。